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七十五载沧海桑田,西柏坡这片热土焕发着新的活力。《共和国·"冀"忆》,今天来看西柏坡村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红""绿"交织向振兴。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杨宗钊: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秀美的山水间。国庆节到来之际,西柏坡景区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铭刻着历史荣光的土地上,感受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新疆游客 张先生:
我早有向往想看看,来这儿感到很是震撼。
西柏坡村,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在10个月时间里,党中央在西柏坡村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为让千百万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西柏坡时期还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全国千千万万农村一样,西柏坡村村民也分到了土地。农民们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 申媛丽:
获得土地后的农民积极地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有力支援了前线。
解放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决定在西柏坡村边的滹沱河上兴修一座大型水库。和当年支援前线一样,西柏坡村人二话没说,让出来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搬到了山岗上。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荒坡高岭上重建家园。
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柏坡村响应党的号召,在全县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村里还陆续办起了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平山县西柏坡村党员 闫上青:
从1981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后来集体弄的制钉厂、养貂厂等等,搞点副业。一直到1991年,逐步地靠旅游业,还有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 闫文彦: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旅游热潮逐渐兴起,村民的生活情况才慢慢好起来的,我的父亲闫青海,他就买了西柏坡的第一条旅游观光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村就逐渐地从农业为主向旅游业为主来转变的。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杨宗钊:
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农家院干净整洁,一道道饭菜美味可口。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柏坡村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绿化荒山,改善村庄环境。新建了村史馆、民俗村,推出了一系列红色体验项目,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如今,村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西柏坡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同时又背靠青山,近临水库。看好家乡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闫二鹏200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投身于旅游服务行业,带动村民吃起"旅游饭"。
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 闫二鹏: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卖水、卖鸡蛋,到2000年之后我们开酒店,到现在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培训,一路上我们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咱们西柏坡红色文化的底蕴,(我们)是想让全国人民知道西柏坡的红色历史。
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西柏坡村"乡村全面振兴"的路越走越宽。2023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全村220人因旅游业发展而受益,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相较于1991年,增长了约70倍。
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 韩伟华:
生意挺红火,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西柏坡参观,一年接待量大几千人。
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 齐红宝:
游客挺多的,人多的时候,菜都炒不过来。
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 王利华: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条件也就越来越好。
从革命时期的战斗堡垒到今天乡村振兴的样板,西柏坡村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农村变迁的缩影。这里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更在新时代书写着崭新的篇章。西柏坡村人在党的带领下,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苏红岩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