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丨从“智慧工地”到“人才升级” 河北智能建造双线突破
2025-10-12 19:11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加速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我省不断探索智能建造新技术、新场景,为建筑业发展贡献"河北智慧"。今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批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我省有10项措施入选,目前已累计有23项措施获全国推广。

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

走进雄安国贸中心两座超甲写字楼的项目建设现场,一个被蓝色钢板网围住的"大家伙"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业内大名鼎鼎的"造楼机",它集液压爬升、模板支撑、安全防护等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载钢筋、混凝土等建材运输,还能为工人搭建全天候作业空间。

雄商置业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 崔浩田:

我们在施工至结构三层时开始安装造楼机,在结构四层时投入使用,可实现6至7天(建成)一层。有了它,工人们不用再去搭设脚手架,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等恶劣天气影响,大约能够节约30%的工期和人力成本。

造楼机的"硬核"表现,只是雄安"智慧工地"的一个缩影。在雄安国贸中心项目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总控室内,一张张由BIM技术虚拟呈现的三维施工图将摩天楼宇的主体结构与地下管网的细微节点清晰呈现。通过BIM技术构建与实体建筑一致的"数字孪生体",项目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雄商置业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 崔浩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落地图模会审、各专业协同深化设计、虚拟建造、实模一致验收等各项BIM的应用,实现我们整个项目降本、增效、提质的目标。

除了改变建设模式的大型装备与数字化系统,在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一批"机器人工友"也大展拳脚。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二工区施工技术人员 杨东泽:

像这个(混凝土抹平)机器人的话,它的施工效率能达到每小时100平米,是人工效率的1.5倍,平整度能达到3毫米以内,在大量节省人工的同时还能达到较高的质量。

随着智能建造在施工一线的深度落地,曾经依靠手工、凭借体力的作业模式也正被悄然改写。在保定市建筑劳务产业园,一场面向建筑工人的"人才升级"培训正火热开展。

保定市建筑劳务产业园总工程师 刘文君:

这次培训一共有40位工友参加,培训时长5天到7天,培训结束以后,颁发建筑机器人操作员合格证书。

实用的技能教学,加上"持证上岗"的职业保障,让来参加培训的工友们干劲十足。

建筑机器人操作员培训学员 陈宏亮:

我原来就是在工地上干抹灰的,现在就是有了这个机器人,感觉着操作比较方便,效率也比较高。

建筑机器人操作员培训学员 许红:

我希望通过这个培训能够扩宽我的一个选择面,能够通过操作这个机器更好地完成工作。

保定市建筑劳务产业园总工程师 刘文君:

目前,我们已经培育了75个智能劳务班组,下一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召集1000个班组到园区来培训,助力保定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发展,打造保定智能劳务品牌。

从雄安的"智慧工地",到保定的"人才升级",我省正以点带面,加速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培育62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9个示范基地与21个国家级装配式基地,实施800余个BIM技术应用项目。今年7月,住建部发布的第四批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我省有10项措施入选,累计已有23项措施获全国推广。


责任编辑:张子薇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关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