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科技原创力丨② 协同赋能 京津技术“活水”滋养河北智造
2025-11-14 19:01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如何让京津"创新活水"精准对接河北"产业需求"?系列报道《科技原创力》,从一步制氢系统和机器人视觉技术的创新实践,看我省开放创新应用场景、畅通转化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本台记者 杨宗钊:我手中这些金属膜其实中间是空的,就像一根根极细的"吸管"。这样设计的奥秘在于以最小的体积,创造最大的分离面积,让工业废气与膜充分地接触,实现"一步到位"的精准分离,提纯出99.999%的高纯氢。沧州鑫膜科技就是通过这项技术,用更小的装备、更低的能耗实现了更纯地制造。

鑫膜科技联合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镍合金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突破。该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材料配方和中空纤维结构,开创性地将分离与催化双功能集于一身,实现了工业副产氢"一步提纯"。

沧州市鑫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 王则佼:相较于传统的制备工艺,我们从粗氢气到高纯氢,它不需要复杂的预处理以及提纯工艺,从多步变成了一步,大幅削减了电费和维护费,实现了从材料到装备的完全自主可控,部分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

技术突破展现了巨大潜力,但要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还需要多方合力。面对这一前景广阔但尚需验证的技术,河北省科技厅通过战略性技术遴选,提供150万元财政经费的精准支持;沧州市同步配套研发场地和政策保障;天津工业大学则持续提供技术支撑。三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这项创新技术迈向产业化进程。

沧州市鑫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刚:河北省拥有广阔的市场,而天津这边作为技术的源头,"京津研发 河北转化"这样一个模式,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一个流程。我们的定位是特种分离膜或者是高端分离膜的产品,我们预计目标是到2027年的12月完成整个产业转化,(将)产品推向市场。

沧州鑫膜科技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京津研发、河北智造"在绿色化工产业发挥的协同效能。当创新的种子在河北落地生根,同样的故事也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上演。来自北京的梅卡曼德带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在雄安开启了新的产业化征程。

本台记者 杨宗钊:如果赋予机器人一双"慧眼"它能够创造什么呢?答案就在雄安新区的梅卡曼德。在这里全球领先的三维视觉传感器,赋予了机器人超凡的"手感"。它们能够精准地抓取透明和反光的物体,最快测量速度达到150毫秒,最高精度可达微米级。

梅卡曼德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裁 丁有爽:通过我们过去接近十年的努力,不管是高精度的这个三维传感器,还是机器人的大脑部分,都是处在国际领先的位置。明年推出的产品体积更小,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实时的模型的泛化性更强,做到更好的识别效果。

从北京到雄安,梅卡曼德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迁移,更是创新模式的升级:梅卡曼德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在透明反光物体成像、超高速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构建了从算法到硬件的完整技术体系。这种校企深度协同、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正在为京津冀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曹良才:清华大学和梅卡曼德的合作不是单向的技术转移,而是双向的技术赋能和协同地开发,能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保证了我们核心技术源头的自主,构建了一种高效闭环的创业生态,可以快速地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理论探索到产业化实践,"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路径正越走越实。截至目前,省科技厅已组织实施多批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2025年安排省级资金2200万元,支持共建6条重点产业链的18个联合攻关项目,带动社会投入6790万元;签约概念验收项目11个,布局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平台15家,通过场景开放推动761项京津先进技术在我省验证推广。

责任编辑:王兴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关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