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一线经济观察丨当减排变成硬约束 高耗能企业“低碳”这道“门槛”怎么跨?
2025-11-19 19:13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幕。今年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年,碳排放权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绕不开的"硬约束"。《一线经济观察》,今天走进首钢京唐,看高耗能企业如何破题求生。

-30%,在首钢京唐的成品库里,记者发现,很多钢卷的标签上都有这样一个鲜明的标识。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缪成亮:这就意味着这卷钢比以往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间的(二氧化碳)碳排要降低30%以上,对碳排有明确要求的订单,目前已从欧美等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

从市场需求来看,低碳"绿钢"正在成为清洁电力、汽车制造等高端市场的新宠;而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钢铁这个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近10%的排放大户,正面临各国更严格的管控,中国钢铁企业未来想要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跨过"低碳"这道"门槛"。

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智库负责人 赵瑞红:中国的碳交易机制正与国际接轨,今年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年,碳排放权将成为一个"硬约束",减排成效突出的企业可将多余配额出售,超排企业则需购买配额,为高耗能付出代价。

要知道"碳怎么减",首先要知道"碳怎么算"。但对钢铁企业而言,第一步就面临"看不见、摸不着"的困境。工序流程多、生产波动大,碳排放核算如同为天上的云朵称重。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工程师 闫占辉:我们之前其实都是估算,靠的主要都是经验值,下一步涉及到碳交易就直接关乎到钱这个问题了,正负1%的误差乘以成百上千万的产能,那就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值。

这种精准要求,倒逼企业彻底升级计量体系。就拿轧钢要用到的天然气来说,此前企业中只有几块总表来计算大体使用量,以作为缴费的依据。但是哪个设备用的多、哪个环节能耗大就不得而知了。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数智运营部副部长 郗晓法:所以我们今年在钢后(轧钢环节),部署了455台计量设备,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精确地计量到每一个产线的节点,举个例子就像小区能源供暖,原来我们只能知道某一栋楼的能量消耗,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精确计量到每一户每一个暖气片。

精准计量也为数字技术赋能减碳打开了空间。首钢京唐将5G、工业互联网、垂直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构建起全新的计量管理体系,并依托单独设立的碳排放监管岗位,让碳排放变成了可监测、可追溯、可优化的数据"画像"。

燕赵钢铁实验室 肖鹏程:从目前来看,这种做法在全国的同行里面是非常领先的,这也与欧盟正在推行的"数字孪生"减碳,美国正在推行的工业互联网减碳平台形成了呼应,为全球的传统工业减碳提供了"中国样本"。

除了计量,检测的精准同样关键。数据显示:钢铁企业90%的碳排放来自于煤炭、焦炭这类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是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原料,其内部化学成分都有差别。

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系主任 洪陆阔:此前的碳核算都是按照缺省值来进行计算,就是说企业用了100吨煤,(在部分情况下)那我们就取同类型煤炭的,化学成分高值来进行计算。

咱们来算笔账:以无烟煤为例,现行核算指南中缺省值为25.024GJ/t,而企业实测值与缺省值偏差可达8%以上,100吨煤产生的碳排放偏差就达6.7吨。

对此,首钢京唐一方面提升检测频次;另一方面将取样、检测到出结果的17个流程实现无人化操作,并通过CNAS认可,使核算结果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运营总监 吕顺茂:精确的数据会让企业发现碳管理的巨大价值,这种认识的转变往往也会催生更具体的行动,比如加大设备投入、研发投入,这样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更能让其在绿色信贷、国际市场准入中获得优势,成为硬约束转化为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这样的具体行动已经在推进当中。首钢京唐应用国际前沿的"大球团比冶炼技术",高炉的碳排放显著下降。再比如,企业将以往浪费的厂区余热用于发电、淡化海水,每年减少的4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了200万多棵树。

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服务中心交易技术部主任 徐光仪:而这些减少的碳排放,未来也会给企业带来数千万的实际收益,随着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行业体系与国际逐步接轨,收益还将持续增长,我们也将从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三方面持续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企业深挖减排潜力。

钢铁是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不仅能直接降低全省碳排放水平,更能通过"产业联动、投资拉动、就业带动",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动能"。为了加速这一进程,目前,河北正在组织开展钢铁、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专项服务行动,目前已完成47家长流程钢铁、42家硅酸盐水泥企业的专项服务。

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三级调研员 蒋卫宁:碳排放权作为"硬约束"不容回避,而其"新动能"效应正在显现,将约束转化为动能,考验的是企业的智慧和勇气,政府部门要做的也绝非简单的"管控",我们要继续清晰顶层设计,完善市场机制,并提供精准的服务,为企业构建一条明确而可行的转型跑道。


责任编辑:张子薇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关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