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情绪 “过山车”,对心脏有多大伤害

发布时间:2025-04-03 18:23:53

谷雪芳

廊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如同乘坐“过山车” 一般。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悲痛欲绝,时而焦虑不安。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极端的情绪变化对我们的心脏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事实上,情绪与心脏健康紧密相连,剧烈的情绪波动可能会给心脏带来不小的伤害。

 

情绪影响心脏的生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当我们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时,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立即启动应激反应。以愤怒为例,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被迅速激活,它作为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会向身体的各个部分发送信号。其中,交感神经系统会被强烈激活,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对心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们会使心跳加速,原本每分钟60-100次的心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飙升至120次甚至更高。同时,血压也会急剧上升,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这无疑增加了心脏的负担。长期反复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下,心脏的心肌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心脏功能逐渐下降。

炎症反应的激活:不良情绪还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会促使身体分泌如白细胞介素- 6(IL -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在血液中循环,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就如同血管内壁的 “守护者”,一旦受损,血管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在受损部位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阻碍血液流动,增加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例如,一项针对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人群的研究发现,他们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情绪稳定的人群,且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更高。

心率变异性的改变: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并非完全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节律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心脏适应身体不同的需求。然而,当情绪出现剧烈波动时,心率变异性会显著降低。比如,在经历重大压力事件或情绪极度激动时,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这使得心脏的跳动变得相对规律且僵硬,失去了正常的灵活性。长期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为心脏无法根据身体的需求及时调整跳动节奏,增加了心脏发生异常节律的可能性。

 

不同情绪对心脏的具体伤害

愤怒与心脏: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对心脏的冲击较为直接。当人愤怒时,体内的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不仅会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的重要血管,一旦发生痉挛,血管会突然收缩变窄,减少甚至阻断心脏的血液供应,引发心绞痛,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有研究统计,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两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加近五倍。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的中年男性,在与他人激烈争吵后,突然感到胸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这正是愤怒情绪引发心脏急性事件的典型案例。

焦虑与心脏:焦虑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对心脏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焦虑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血压长期波动在较高水平,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同时,焦虑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容易引发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而且,焦虑情绪往往会伴随睡眠障碍,长期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据调查,焦虑症患者中约有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症状,如心悸、胸闷等,尽管心脏本身可能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长期的焦虑状态会使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悲伤与心脏:悲伤也是一种对心脏有显著影响的情绪。当遭遇重大的情感挫折,如亲人离世、失恋等,人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对心脏肌肉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这种情况被称为“心碎综合征”,也叫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心电图也会显示出异常变化。虽然心碎综合征通常是暂时的,大多数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能够恢复,但在发病期间,心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且有一定的致死率。例如,一位老年女性在老伴突然去世后,陷入了极度悲伤之中,随后出现了胸痛、气短等症状,被诊断为心碎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她的心脏功能才逐渐恢复正常。

压力与心脏: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同样会对心脏健康造成威胁。压力会促使身体分泌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在短期内可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但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干扰脂肪和糖的代谢,导致血脂升高、血糖波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同时,压力还会使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工作。此外,压力常常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如导致过度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以及饮食不规律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研究表明,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约40%。

 

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呵护心脏健康

情绪管理技巧: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至关重要。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当感到情绪激动时,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呼气,重复几次,能够帮助放松身体,平静情绪。冥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天花15-30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受,排除杂念,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此外,合理的宣泄情绪也很重要,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将内心的烦恼和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情绪积压对心脏造成伤害。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稳定情绪和心脏健康都大有裨益。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让心情更加愉悦。合理饮食同样重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稳定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节的重要保障,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心脏的自我修复和功能维护,同时也能改善情绪状态,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支持与干预:当情绪问题较为严重,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调节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是明智的选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稳定情绪,降低对心脏的不良影响。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关键,在患者情绪低落或波动时,给予理解、关心和陪伴,营造一个温暖、支持性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康复。

 

情绪的“过山车” 式变化对心脏健康有着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情绪对心脏的具体伤害,我们应更加重视情绪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呵护我们的心脏健康。毕竟,健康的心脏是美好生活的基石,而稳定的情绪则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