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省图为您荐好书——评《苏轼十讲》

发布时间:2021-03-11 11:43:40

由河北省图书馆和河北广播电视报联合举办的“共读好书 传递书香”活动将图书资源与广大读者联结起来,共享阅读与沟通的快乐。省图从纷繁的图书中精选出部分书单,以飨读者。如果你慨叹庸庸碌碌,不妨从中挑一本开始读起。因书籍而治愈,因阅读而欢愉!


也关风雨也关情
——评《苏轼十讲》

许伟中

        初拿到朱刚教授这本书,内心是踟蹰的。

        套用现在的词说,苏轼是中国文化中的顶流明星,甚至若要推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士大夫风骨的文人,都非他莫属。
  

        但要做这种亘古一人的评传,太难了。
  

        难就难在大家对他太熟悉了:谁都背过他的诗词,许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吃过他创制的菜肴,几乎全听过传说中关于他的趣闻轶事。
  

        因这些,在人们心中,朦朦胧胧都有一个苏东坡的影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单在中国人心中,就有十几亿个苏轼。众口最难调,门槛不同高,每个人的兴趣点和了解的深度都是不同的,一本书可以满足多少人呢?
  

        再者,学者写书,和文人写书路数不同。
  

        文人写评传,多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不少人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解读苏轼,抒发自己的感慨,在暗示自己和苏东坡有同样境遇的同时,渴求着有人能读懂自己的悲欢,做苏轼和自己共同的知己。
  学者写书,难免喜欢在考据注解上下功夫,像福尔摩斯一样,抽丝剥茧,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考证出一个个写作背景、用典或事件的真相。这些工作意义自然很重大,但对非中文专业来说,尤其是对在这个追求即时愉悦的浅阅读时代来说,不甚讨巧讨喜。
  

        带着这两种疑虑,把三联出版的这本《苏轼十讲》看完了,觉得真好。好在如下两点:
  

        一是将三十一万四千字的评传分为了十讲,取的是苏轼一生最为世人关注的十朵浪花。十个章节各自独立成篇,章节下的小标题亦取得极为醒目简明,跟导引牌一样,一望而知所讲内容。
  

        这真是体贴:分专题阅读,让人心理上减少了啃大部头的压力,可以每天立一个小flag,只有完成后的小确幸,没有翻过高岗举头还有高峰的压力;同时,这样架构,不需从头读起,免去了跳过哪段就有戏连不上的恐惧和遗憾。反正菜谱活色生香地摆在那儿,看后爱吃哪个就直接去夹,多吃几口,不感兴趣的直接跳过就是。
  

        二是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更有文人自我个性化的解读。
  

        对苏大胡子经历的事件,多少都了解些,有些事总觉得逻辑不通,对不上号,有时通过百度搜索,可你知道的百度上都有,你不知道的,往往百度上也装痴做聋。最终,还得指望专业人士解决这个问题。朱刚教授把苏轼的历次劫波,前因后果,分析得极为透彻,原来耳中都是传奇传说,他用翔实的内容,把这些还原成了历史和生活。能让千古如目前,非深厚功底不能为也。
  

        同时,作者从不神化苏轼、亦不丑化他的政敌,这个原则和分寸把握得特别好。苏轼作为活生生的人,才华自是横溢,人格更极有魅力,但并非完美无缺。这是可理解的:一个人,必得爱憎分明,才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偏狭,这一点也不影响苏东坡光耀千古。
  

        另外,就像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一样,作者对苏轼的很多诗词文章做了个人评点和赏析。与周先生不同的是,朱教授的解读始终有种冷静的理智在线。譬如对悼念亡妻王弗的名篇《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解读,着力剖析了每一句的主诉方是谁,而不是单单沉浸在情感的共鸣中。这种解读,起码给我们补充了一个咀嚼诗词的视角。这种补充,是弥足珍贵的。
  

        当然,因为是由十个专题讲义编纂修订而成,各部分独立成篇,各讲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量交叉和文字重复的部分,考虑到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诸般愉悦和启迪,这就属瑕不掩瑜的小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