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今天,邓小岚的名字被特别标注,《河北广播电视报》专版缅怀

发布时间:2022-04-08 15:53:42

今天(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
苏翊鸣等147名同志
追授邓小岚同志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邓小岚
是名单中唯一一个
被方框特别标注的姓名
她于2022年3月21日晚病逝
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
变成了一颗星
永远注视着马兰村的孩子们

《河北广播电视报》2022年第14期

刊文《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为您讲述她与马兰村的不解情缘


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她生于战火之中,长在老乡家中

       在邓小岚的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其中,“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

       位于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的马兰村,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是邓小岚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邓拓的妻子丁一岚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两人因新闻结缘,1942年3月7日在平山县南滚龙沟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结为革命伴侣。在这闭塞的山坳里,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浪漫和美好的青春时光。

       “我就出生在当年《晋察冀日报》办报的路途中。”邓小岚回忆:“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灭掉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的同志,19人惨遭杀害。我的母亲怀孕八个月了,当时敌情严重,她怕拖累大家转移,让父亲不要管她,赶快带大家走。但是父亲不忍心丢下母亲,便安排报社的董医生陪母亲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安顿好后马上归队。”最后丁一岚藏在了一个半山腰的山洞里,幸运的是山洞中有滴着的泉水可以喝,在洞口放上石头,野兽也进不来。“母亲就一个人在山洞里靠着泉水和干粮住了将近两个月。一次突围后,董医生接回她,在一间荒废的破屋子里生下了我。”出生不久的邓小岚被寄养在干爹陈守元家中,整整三年。这些红色记忆,邓小岚不能忘记……1997年,邓小岚去探寻父辈足迹。虽然50多年过去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地叫出她的乳名。邓小岚泪流满面,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2021年7月19日,《中华好家风》庆祝建党百年特别节目“新闻百年”节目,邓小岚现场讲述父辈的新闻事业与自己的初心使命


18年扎根山区,为马兰的孩子们带来音乐与希望

       作为“马兰后人”,邓小岚时刻不忘自己是马兰的孩子。她为报恩情,带着父母的初心,不遗余力地将马兰的精神传承守护下去。

       2003年清明节,已退休的邓小岚和原《晋察冀日报》部分老同志回到马兰村,为葬在胭脂河边的革命烈士扫墓。那一天,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也参加了纪念仪式。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会哼国歌,却都跑调……“我们马兰的小孩不会唱歌,马兰村怎么能没有歌声!”邓小岚深知音乐的力量:“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

       邓小岚决定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树立信心,快乐成长。2004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义务教孩子们唱歌,教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2006年,邓小岚组建了第一支马兰合唱团,2013年又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从此,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着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北京2022年冬奥会,马兰的孩子们又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从北京到马兰,在2010年高速公路修通前,邓小岚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为让孩子们能反复练习,她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18年来,她来回奔波了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18年来扎根马兰,她培养了200多名学生……

       主持人曾在节目中问她:“这么多年,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了下来?”

       邓小岚哽咽着说:“那次反‘扫荡’刚刚结束,我母亲在半路上生下我。我觉得我就像先烈们生命的延续一样。是马兰村的乡亲们养育了我,我离不开这个地方……我带着父亲母亲的一片感恩之心,在这片土地上继承他们的革命理想。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把马兰的事情做得更好,才对得起先烈,对得起马兰的乡亲们!”

       她做到了。她把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那片挚爱的土地,更把音乐的种子深深埋进了每个孩子心里。可惜,漫山遍野马兰花,回首不见育花人!素材节选自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