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国+社区”特稿·诗歌:《太行花开》

发布时间:2022-04-22 17:29:55


太行花开

——关于战地记者雷烨的英雄记忆


1943年4月20日清晨

平山县南段峪石堂村

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

驱散了夜间的漫天大雾

徐徐展开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


突然,从村南泉圪崂方向传来阵阵枪响

打破了小山村世外桃源一般的寂静时光

住在山上的村民李兰吉清清楚楚看到——

山沟里有三个八路军正沿着山沟东行

一群“扫荡”经过村庄的鬼子

在山顶上突然朝他们开枪

三个八路军立即调头还击

后来两个人迅速撤离战场

只剩下一人单独与敌交战

他枪法好,一枪打倒一个

接连撂倒了十几个鬼子

子弹打光了,敌人包围了过来

这时,他突然掉转枪口对准了自己

将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


这名八路军名叫雷烨

是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组宣科长

也是一名杰出的战地记者

他用青春的热血

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慷慨悲歌

他用生命的蜡烛

为一个民族的苦难长夜献上明光


雷烨,原名项俊文,小名金土

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叫后项的村庄

他本来有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

但五年之内父母双亡令人猝不及防

养家糊口的担子重重压在他十八岁的肩上

为照顾四个年幼的弟弟妹妹

当时正上初二的他只好忍痛离开学堂

生活的艰难挡不住他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国难当头激起了他保家卫国的炽烈愿望

二十四岁那一年,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找一个既有书读、又可工作的地方

他左思右想,做出了一个舍家纾难的主张

将十八岁的大妹嫁到浦江

让十五岁的二妹与好友匆匆成亲

送十二岁的三妹到姑妈家去当童养媳

又将九岁的弟弟送进杭州浙江省贫儿院

最后将自家的祖宅抵押了一百块银圆

买了一台徕卡相机,剩下的做路费

于1938年春悄无声息告别家乡

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从山清水秀的南方到天高地阔的北方

他像一只青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飞翔


在延安,他进入抗大第四期学习

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做报道、拍照片、写文章

课外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

在革命这个大熔炉中迅速磨炼成长

1938年底,组织任命他为前线记者团第一组组长

与其他四名同志一起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从延安到阜平、从阜平到平西,辗转跋涉

又从平西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冀东军分区

以相机和纸笔做刀枪

投身抗日战争的血火战场


1941年农历除夕前一天

在战乱中过着艰难生活的人们正喜迎新年

日寇制造“潘家峪惨案”的消息突然传到耳边

他和三个同事连夜赶到几十里外的村庄

亲眼见证了现场的惨状——

日寇残忍杀害1230人

烧毁房屋1235间

毁灭家庭30多户

坍塌的房屋

遍地的瓦砾

焦黑的死者

累累的尸骨

恶腥的气味……

这是他昔日十分熟悉的村庄啊

因山清水秀、盛产葡萄而闻名

一转眼竟成了遍地哀嚎的巨大灵堂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和忧伤

拍下了一张张记录现场惨状的照片

写下了两篇揭露日寇暴行的通讯文章

他因此成为“潘家峪惨案”报道第一人

将日寇的罪行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冀东的四年时间里

冀察热辽的广袤大地

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他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

顶着长城内外的严寒

穿过平北无人区的荒凉

迎着滦河两岸明媚的春光

拍下了一张张活生生的战地图片 

写下了一篇篇火辣辣的通讯报道

创作了一首首激情洋溢的抗战诗篇

她们是号角、是战鼓

催生着一丛丛的抗日怒火

她们是匕首、是投枪

深深刺向侵略者罪恶的心脏


1942年冬天

他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

到阜平出席了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

会后应摄影好友沙飞之约

第二年春天来到晋察冀画报社所在地——

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曹家庄

静下心来整理自己几年来积存的战地照片

为《晋察冀画报》编辑“雷烨摄影专号”

全景报道冀东那一片怒涛翻滚的抗日疆场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

他常常挑灯夜战,选照片、做说明、配写文章

白天则腾出时间到群众中去

给当地指战员做冀东抗战形势报告

为“青抗先”训练民兵

参加河滩植树劳动

帮助村里建识字班

教唱儿童革命歌曲

为妇救会刻制公章

给村民照“全家福”和画像

充分展现了他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特长

他还常和群众坐在一起拉家常

“连一分钟也不能脱离群众”

当年毛泽东的叮嘱他始终牢记不忘


1943年4月19日夜间

在灯下编稿的雷烨接到转移通知

春季“扫荡”的日军正在向这里奔袭

这时他并没有紧急转移、避走山梁

而是和警卫员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里的老乡

曹家庄、张家川留下了他急匆匆奔走的脚印

地形不利的马石岭沟本是张家川群众藏身的地方

他说服群众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虎沟隐藏

后来鬼子果然炮轰了马石岭沟

他的先见之明使群众躲过了一场惨痛的伤亡

离开马石岭沟在去大岭沟的路上

因天黑、雾大、路生迷失了方向

折返回来后又赶往大岭沟通知老乡

第二天早晨从大岭沟走到石堂村时与敌遭遇

双方激烈交战中他腿部中弹受伤

紧急关头他命令两个警卫员立即撤退

孤身一人利用一个石岩做掩护还击敌人

最后,他撕碎了随身携带的文件

砸碎了心爱的相机、钢笔和望远镜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  

三个村的群众活了下来

两个警卫员也活了下来

而他却献出了年仅二十九岁的生命

鲜血染红了上衣兜里的一个笔记本

染红了身旁汩汩流淌的小溪水……


他,倒在了太行花开的山野

惊天地、泣鬼神,令山河失色

村里群众不认识这个“烨”字

平时都叫他“雷华”,他也答应

是个非常爱护群众的八路军军官

宁可不要自己的命也要去救老百姓

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留给警卫员生的希望

年老的村民每当讲起他都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英雄故事

会在当地群众中一代代口口相传、经久难忘


他走了,可对他的身世

组织上却始终不明其详

家乡的弟弟妹妹不知道他已改名“雷烨”

只知道他从河北行唐县陈庄一个药店

给家里发过一封信,署名“雷雨”

此后再没有得到他任何消息

他的墓地没有亲人祭扫

他的墓碑上除了姓名没有别的碑文


尽管从南方到北方有重重山水阻挡

但阻挡不了亲人苦苦的思念和寻访

一场寻亲接力在亲人间不懈传递着

许多热心人也呕心沥血、无私奔忙

一年,一年,又是一年

一次次告别失望,又一次次寻找希望

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六十年之际

雷烨即是项俊文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他的英灵跨越山山水水回到了家乡

与弟弟妹妹的衣冠冢一起得到安葬

一家人终于迎来了祥和的“团聚”时光

“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

人民都在怀念他

多少同志倒在山下

雅拉玛开遍鲜花……”

这首当年他爱唱的歌曲《雅拉玛》

现在是不是又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常常吟唱


他,可以安息了

因为他已经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为人一世,应该对民众有所贡献,

不能来世上空跑一趟……”


春天,又一次来到英雄的太行

它点燃了一树一树的桃花杏花

鲜艳、美丽、纯净、明亮

好像雷烨当年心中的梦想灼灼绽放……

 
        编后记:今年4月20日,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著名战地记者雷烨壮烈牺牲纪念日。英雄远去,英灵永生。本报特编发此诗,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