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名医来啦

发布时间:2021-09-27 11:06:08

关于心脏支架的那些“谣言”

名医介绍 王云星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血管重度狭窄却不肯做造影、放支架,只因听信了谣言。心脏支架这项救命技术究竟被泼了多少“脏水”?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为您揭开真相。

刘女士今年65岁,因为胸闷、胸痛到医院治疗,冠脉CTA检查发现冠脉存在重度狭窄,医生建议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有可能需要支架治疗。住院以来,刘女士一向积极配合治疗,可这回,她一改“谨遵医嘱”的常态,坚决拒绝。医生了解后,发现刘女士是听信了有关心脏支架治疗的谣言,而且“中毒已深”。在医生耐心的解释说明后,刘女士被科学普及了关于心脏支架的相关常识,放心接受了治疗。

像刘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许多患者由于听信心脏支架谣言,“谈支架色变”,因此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有的患者甚至在拒绝支架治疗出院后,血管堵塞加重,发生了心梗。

关于心脏支架的十大谣言

◆心脏支架使用年限短,过几年就要放新的?

真相:心脏支架本身是没有“使用寿命”这个概念的,支架会永远存留在体内,不会移动,也不会消失,但是术后需要长期用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状态。

◆心脏支架是过时淘汰的技术,国外已经不用了?

真相:网上曾流传过一个视频,标题是“国外早就不做心脏支架了,都这么处理”,其实是泌尿系统结石碎石、排石的动画演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开通血管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置入支架开通血管是最有效的方法。暂时还没有新技术能代替心脏支架的地位。

◆支架术后就不能做磁共振了?

真相:现在的冠脉支架多是新型钴铬合金支架,并无此限制,当然具体需要咨询医师。

◆心脏支架植入人体后会有排斥反应?

真相: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支架与人体存在明显的排斥反应。

◆植入支架就要长期用药?

真相:患者是否长期用药需要根据病情判断,对于冠心病患者,不管放不放支架,基本上都需要长期用药。

◆放完支架就不能运动了?

真相:支架术后,我们鼓励患者运动,也就是进行“心脏康复”,但需要循序渐进。

◆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真相:支架仅仅解决了局部的狭窄病变,是冠心病治疗的一个方面,术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遵照医嘱服药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

◆现在有血栓抽吸技术,不用放支架了?

真相:血栓抽吸不能替代支架,而是辅助支架治疗的技术,血栓抽吸后大部分血管还存在狭窄仍需要支架治疗。

◆放了支架,过机场安检会引起金属探测器报警?

真相:不会,支架是非常细小轻盈的金属合金,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机场安检时不会引起金属探测器发出警报。

◆心脏支架会脱落,堵住心脏血管?

真相:支架在植入过程中有脱落的危险,主要是由于血管弯曲、钙化严重等。对于成功植入血管的支架,即使参加运动、心外按压、电除颤等,也不会导致其脱落。

做完心脏支架何时可以活动?

对于支架患者,需要坚持药物治疗、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在此前提下,患者基本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由于病情程度不同,恢复情况各异,不同患者的活动能力也不一样。医生会综合考量患者的既往史、发病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常规检查结果,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或运动负荷试验等手段,评估患者的最大运动能力和安全性。

做家务:术后一周内,如患者感觉良好,可做一些简单家务,如洗碗、扫地。术后几周,如感觉恢复得不错,可做一些稍重的家务,如拖地、修剪花草,但要避免挖掘或搬运重物。

工作:术后4-6周,多数人能重返工作岗位。不过,这也取决于患者的心脏恢复情况及工作类型。有些人可能不到4周,而那些重体力劳动者,至少要3个月后才能重新工作,或者换份工作,亦或提前退休。一般来说,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运动负荷试验结果,指导患者回归工作。

开车:开车所需能量消耗水平较低。一般而言,病情稳定1周后可开始尝试驾驶活动,但患者应避免在承受压力或精神紧张情况下开车,如时间紧迫、天气恶劣、夜间驾驶、严重交通堵塞或超速驾驶等。病情虽已稳定,但患者如伴有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力衰竭这些情况之一,应延缓至病情稳定后。

乘坐飞机:受高空气压影响,乘坐飞机时,可能会有轻度缺氧,心脏支架后2周内乘坐飞机的患者应具备以下条件:静息状态下无心绞痛发作、无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并且对乘坐飞机无恐惧心理,同时要有人同行,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外出旅游:一般来说,心绞痛停止发作3个月以上或心肌梗死病情已稳定半年的冠心病患者可外出旅游。但要注意旅游前,最好到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根据医师意见,确定自己能否长途旅游和活动范围;旅游时,需携带病情摘要、近期心电图及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尤其是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旅游期间也要像平时一样按时吃药。

爱出汗就是“虚”?

如果说出汗异常是一种病的话,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定是“虚汗”和“盗汗”。实际上,中医经常说的是“自汗”与“盗汗”。

所谓“自汗”,“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指没有什么物理性的、环境的原因,就是单纯的出汗多。“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即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这两种出汗在古代都是属于“虚汗”的范畴,所谓“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但在确认是否“虚”时一定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疲劳倦怠、精神不振等“真虚”的症状。

这种“爱出汗”或是“湿”“热”作怪

但现在最常见的“爱出汗”是别人微热他出汗,别人小汗他大汗,别人大汗他像水洗的一样,而且并不觉得疲劳倦怠。注意,这一般并不是“虚”,而是“热”和“湿”。

其实说“湿”并不确切,他只是体内的“水”或者说“体液比较充沛”,容易被阳气鼓动外泄,形成汗。“内热”实际上是指阳气鼓动的力量突出,可以轻易地把阳气调动起来,发挥作用。体内“水”多一般是以形体偏胖、舌头胖大、有齿痕等表现为代表的,这种人体形一般都是偏胖,易肿的。

至于夜间汗出多,只要不是疲劳倦怠,也多以“内热”为主。这时的内热大部分是内脏肺胃的热偏盛为主,这种病人一般都具有“胃口好”的特点,可有可无的便秘或消化不良。

小朋友爱出汗是正常现象

小孩子都是爱出汗的,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那是因为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阶段,体内阳气盛(只有阳气够旺盛才能保证身体快速增长的体能消耗),汗出多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上火”,也就是起居不慎或饮食过多造成便秘或排便不畅,以及口鼻热赤、鼻塞等症状。小孩子是否健康可以依据三件事来判断:饮食正常,能吃能喝;能跑能闹,排泄顺畅;汗出顺利,跑闹后汗出顺畅。

不同部位出汗提示不同症状

除了“虚汗”“自汗”“盗汗”,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出汗,大多是有典型意义的症状。

如头汗多,或者说是“但头汗出”,只有头上出汗,这一般是属于“三阳经”热盛或阳明经的热盛。如果是“半身汗出”,这一般提示“营卫不和”,气机调整不畅。

再有就是“手足心汗”明显,这一般是提示典型的“阳明经热盛”或者说是胃肠热盛,需要清脏腑,特别是清胃肠热。如果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这一般提示正邪交争,阳气祛邪外出的过程,这时一般要喝点儿姜汤或感冒冲剂助身体抵御外邪。

“不爱出汗”就一定健康吗?

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出汗的事儿,现在还有一大批人在就诊时会提到的一个症状是“不爱出汗”。只是“不爱出汗”有可能是阳气运转滞涩,气机通达不利。如果不仅仅是“不爱出汗”,还伴有口舌生疮或者是心悸不宁,这种情况大多是郁热所致,除了口服中药外宣内利,还有就是嘱咐患者适当加强运动,顺利推进阳气在体内的运转,从而发挥作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孙波

揉软耳朵,老来病少

中医认为,耳朵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能在耳朵上找到对应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耳穴”,把耳朵伺候舒服了,疾病就少了,尤其是可以减少随着年纪增大而出现的心脑血管病、耳鸣耳聋等疾病。

1、提拉耳尖:用两手食指和拇指,夹捏住耳廓尖端,向上提拉,可做15-20次。

2、捏搓耳轮:食指贴耳廓内层,用食指和大拇指自上而下捏搓耳轮,至耳部感到微微发热为佳。

3、捏揉耳垂:拇指放在耳垂后面,食指放在耳垂前面,捏住耳垂揉动,可捏揉50次,再把耳垂向下拉一拉。

4、推擦耳后:用两手中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后,沿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上下来回各推擦20-30次,直至发热。

5、鸣天鼓:两手掌摩擦生热,随即将两掌紧按于两侧耳廓,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同时手指并拢贴于头顶或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食指着力从中指上滑落,点弹枕部或头顶部,以听到鼓鸣音为好。先左手弹24下,再右手弹24下,最后双耳弹48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郭华民

秋燥当令,化解有方

秋季燥邪当令。每年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出现嘴唇起干皮,睡觉起来鼻腔特别干,甚至流鼻血、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秋燥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作为中医侵犯人体的“六淫”外邪之一,“秋燥”常常是引发多种病痛的根源,不能掉以轻心。预防秋燥,无忧老师有如下办法。

正确识秋燥

中医认为,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也即温燥和凉燥。

温燥,多见于初秋,此时天气尚热,还有夏火的余气,或者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燥气与夏季的余热结合,形成温燥,温燥伤害人的津液,会把津液蒸发出去,导致津液不足。温燥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干鼻塞、咽喉干痒、口干舌燥、想喝凉水、心烦、大便干燥等症状。?

凉燥,多见于深秋,大多因为受寒引起,根本原因是秋的凉气与燥邪结合,津液不能输布到全身。凉燥严重时,抵抗力差的人可能会出现感冒咳嗽,多表现为怕冷、无汗、口干、鼻咽干燥、咳嗽痰稀、口不甚渴,发热多不明显。

调秋燥注意以下方面

一、起居方面,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度适宜,白天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此时,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秋天气温多变,最好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多准备几件长短衣裤,依温度高低而增减衣物。

二、润肺缓燥。燥是秋季的主气,燥气伤肺,所以秋天应当注意养阴润肺,以缓其燥。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应注意多吃些缓解秋燥的食物,譬如,秋燥伤阴,首先要补充津液,最佳的补充津液方法就是多喝温开水,多吃些滋阴润燥的当季水果及滋补品,如梨、葡萄、红枣、银耳、莲子、甘蔗汁、罗汉果、沙参、麦冬、太子参等,注意少吃辛辣热性食物,如物姜、八角、茴香等,以及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食物,少吃干燥的膨化食品,以免加重秋燥。

三,把握性情祛秋燥。秋燥也是有“个性”的,要辨证识别凉燥和温燥,才能滋润过秋天。若是凉燥,就要少吃寒凉瓜果,让身体温暖起来,让阳气重新回到体表,使得津液疏布,缓解凉燥。同时喝些凉燥代茶饮:苏叶、橘皮各6克,泡水或煎水饮用,达到散寒宣肺的作用。若是温燥,可以直接把雪梨带皮洗干净,切开煮水当饮料喝,梨多汁而甘甜,味道可口,最能润燥,且色白入肺,为秋令缓解温燥的最佳食物。此外,还可多喝些温燥代茶饮:百合、麦冬各6克,乌梅10克,雪梨半个,泡水或煎水饮用,达到“滋阴润肺”的效果。

四、白色果蔬御秋燥。中医五行学说,秋季五行属金,五色属白,五气属燥,五脏属肺。而白色入肺,所以秋季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按《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原则,多吃滋阴润燥的饮食,其中白色食物首当其冲。秋食白色果蔬具有补肺、防燥的功效,常见的食物有山药、冬瓜、莲藕、白菜、萝卜等。这些蔬菜经济又实惠,功效也明显,可以有效防止因秋燥导致的皮肤干燥,其中的纤维素还可以促进肠蠕动,预防秋燥火气导致的便秘。

五、调理情绪防秋燥。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在气候干燥的时候,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必须重视精神的调养,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换,及时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六、缓解秋燥三要素:健脾、养肺、润肺。有人问:多喝水就能缓解秋燥吗?无忧老师告诉您:不能。中医里常说:生津止渴、生津润燥,这话虽有道理,却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体内的津液来自哪里呢?主要是靠脾胃来生产,而能把津液输送到皮肤以及身体各个角落,靠的则是肺。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肺部正常运作,该宣发的宣发,该肃降的肃降,津液才能真正地滋养身体。中医认为,秋季人体也开始收藏津液,肺主水、水生津,肺容易被燥邪所伤,因此要解决秋燥引起的不适,关键是三个要素:健脾、养肺、润肺。

阴雨天,关节炎患者为何能“天气预报”

随着一场场雨水天气过境,秋意渐浓。门诊中的一些患者开始展现出“特异功能”,比如“一要变天,关节就会隐隐作痛”“我这腿感觉酸冷酸冷的,肯定是要下雨了,要不然就是附近已经下雨了”……这些对天气变化“未卜先知”的人,往往所说不假。仔细一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患有关节炎。

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其种类繁多,病因复杂,表现不一,转归各异。关节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机体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环境因素如职业、饮食、生活方式及卫生状况等。有些人容易把关节炎和风湿病相混淆,而实际上风湿病不是一种疾病,是以皮肤、关节、血管及多系统损害为主或伴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风湿病一般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血管炎等)、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骨关节炎、感染所致风湿综合征、伴有风湿疾病的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肿瘤相关的风湿病神经血管疾病、非关节性风湿病等100多种疾病。

遇到下雨、降温、大风等天气变化,其实所有人的身体都能先于视觉和听觉感知到,体内生理机制也会对这种变化做出正常调整。例如,当快要下雨时,气压会降低,湿度会增大,健康人细胞内的液体能自行渗出,导致尿量增多,以此适应天气变化。对于患有关节炎的人来说,因体内存在病变组织,不能及时响应天气变化排出细胞中的液体,致使病变部位的细胞压力比周围正常组织高,就会引起病变部位的胀痛感。这是关节炎患者能预知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天气变化时,大气中带正负电荷的大气分子会出现移动和其他变化。由于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撞击,所产生的一系列电磁现象和电磁波,可使人体细胞内外存在正负电荷的电位差。正常人对这种电位差能保持平衡,关节炎患者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会释放一些炎性物质,使得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虽然气温、气压、湿度等诸多要素变化都可引起关节疼痛加重,但这些变化都没有电磁波来得快。

所以,往往天气还处于变化前的晴朗状态,异常的电磁波已把天气变化的信息传递出来,并被人体所感知。这就是很多关节炎患者在天气变化之前出现患处疼痛的原因,也是其能预知天气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关节炎患者对于天气最为敏感的部位,往往是膝关节。实验发现,让关节炎患者到气候干燥、长期有阳光照射、昼夜温差较大,而且气压和湿度变化又较小的沙漠地区疗养,疗效很不错。但当患者返回原来的环境时,仍旧会复发。这一方面说明单纯依靠气候来治疗关节疾病,还不能达到治愈每一位患者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人工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使温度正常、湿度偏低),对治疗关节炎有辅助作用。生活中,关节炎患者保持愉快心情、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及正确休息和锻炼,对于控制病情大有裨益。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医师金银姬

有些消化不良要疏肝

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球患病率约为11%-29.2%。由于本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由感受外邪(受凉)、饮食不节(积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这些因素中,情志失调(抑郁或烦躁易怒)更突出,当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时,脾胃就会升降失和,表现为胃脘胀满或疼痛。这点与西医认识是一致的,西医认为本病属于功能性疾病,是与情绪、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此外,肝主情志,当人情绪不顺遂就会影响到肝。而肝和脾关系密切,肝气畅达则脾胃运化通畅,肝郁则气行缓慢(气滞),脾胃运化也就缓慢下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容易出现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病症。

因此,如果日常出现消化不良是在心情不好时,心情好时没有症状,同时伴有两侧胁肋部不适(胀、痛等)、爱打嗝、喜欢深呼吸后叹气这类肝郁表现的话,那么这种消化不良属于肝郁型,单独治胃往往是不够的。疏肝治疗消化不良可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舒肝顺气丸等。除了药物,也可选择五禽戏、八段锦等疏缓情绪的运动作为辅助。

同时,推荐大家喝一个代茶饮:取陈皮、橘红、佛手、代代花各3-5克,用开水沏泡,每日频服。食疗方,推荐佛手陈皮粳米羹,取佛手30克、陈皮3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放入粳米50克,熬煮30分钟后服用。其中,佛手疏肝和胃,陈皮行气和胃,粳米健脾和胃,尤其适合肝郁脾虚的消化不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张引强

房颤会让

眼前突然漆黑

黑矇是一过性全脑缺血的直接表现,可能伴随晕厥、意识丧失等症状。房颤是引发黑矇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心动过速导致的黑矇,另一种是长间歇或心动过缓导致的黑矇。无论患者属于哪种情况,一旦出现黑矇就意味着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为避免突然晕倒造成颅内出血、窒息、骨折等损伤,眼前发黑时不妨用下蹲动作来保护自己。如果遇到他人晕倒,可分三步处理:1、呼唤并拍打肩部,判断对方是否丧失意识;2、检查是否有呼吸,立即打120;3、晕倒者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可能是昏迷,应让病人右侧卧,以免造成窒息。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云帆

点击“国+社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