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立夏如何养“心”

发布时间:2022-05-17 11:49:10

名医介绍 张富国 [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一科]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中医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万物相通,故人身体的气血阴阳也会随着外界的气候发生相应的变化。夏季气候炎热,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夏季之时,应当“顺时养心”的养生法则。古人云:“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所以,春日修“生”,夏日修“养”。当此之时,心脏病患者平稳度夏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防暑,不贪寒凉

炎炎暑日,高温不仅容易侵袭人体导致中暑等情况的出现,还会导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荷,这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不利。因而心脏病患者夏季需做到“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之下,切不可因贪图一时之快而太过避热贪凉,还需预防由于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忽冷忽热而导致“感冒”等情况的出现,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等疾病。

夏季是天地阳气生长的时节,此时人体阳气也当随之生长,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时若能顺应自然,摄养补益自身的阳气,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机理。对于心脏病患者可选择“三伏药罐+药贴”来进行调养,借助夏季阳气偏盛,人身气血相对流畅,毛孔开放,此时中药药罐及药物贴敷在人体相关穴位上,能更好地渗透、吸收,通过经络运行,使药物直达患处,从而充分发挥强壮阳气,温通经络,驱散留邪的功效,治愈或减轻“冬病”。对于一些阳气虚损的患者,夏季还可以选择“督脉灸”来温通气血,达到祛病保健的作用。

保证睡眠,睡好午觉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增强,人们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睡眠,容易感到疲劳。休息不好还会造成血压的波动,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因而夏季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中午适当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保持饱满的精神。心脏病患者夏季午睡时间宜选择在11时-13时,此时心经当令,宜小睡30分钟至1小时以养心,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很有好处。但应避免午睡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调畅情志,清净养心

《黄帝内经》载曰:“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季气候逐渐转热,人的情绪也会随之呈现出焦虑、烦躁、易怒等变化,这正是中医上所讲的心气旺的表现,但不能任由其发展,应先让心静下来再来谈养生。

现代研究发现,当人情绪激动时,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就会升高,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这样就会进一步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脏病患者产生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而保持安静心态时,这两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就会下降,进而基础代谢减慢,燥热感减轻。正如《养生论》中所记载的那样:“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因此夏季养生应该注重保持一个轻松喜乐的心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胸襟开阔,精神饱满。将不良的情绪转移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去,使气机得到适度的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适应夏季养生的需要,这也是心脏病患者平稳度夏的关键。

适度饮水,规律服药

夏天人们汗出增多,人体水分通过汗液被大量蒸发,造成血液浓缩、粘稠度升高,这对于心血管患者非常不利。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凉白开、淡盐水或绿豆汤等以补水,但切不可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心脏病患者大量饮水后造成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衰,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此外,夏天由于血管舒张,阻力减少,汗出增多等原因,血压会有所下降,此时切忌自行减药或停药,造成血压的波动,诱发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适度运动,不可过剧

夏季的暑热之性易耗气伤阴,且暑多挟湿,湿阻气机,导致人体出现乏力、困倦、懒动等不适。而运动过少,会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而生他病。《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人体气血流通,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同时不至于长期闷在空调房中导致“空调病”。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此时天气较为凉爽,最好选择相对平和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运动后也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夏季除适度运动外,心脏病患者还可配合按摩内关穴和涌泉穴养护心脏,按摩内关穴可缓解心痛、心悸、胸闷等症状,经常按摩涌泉穴有助于激发肾精、滋养心神。

点击“国+社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